“河南人”为何会被“差评”?

“河南人”为何会被“差评”?

二、河南输出的底层流动人口多,为与本地人竞争有时会不择手段

“河南人”不可能天生就口碑差。很久很久以前,这个地方的人曾获士大夫猛夸,什么风俗淳朴、人民敦厚、政治觉悟很高之类的,绝非溢美之词,也是评价者真实的生活体验。

他们的形象之所以变得如此不同,与近代以来经历的大事件有关。自晚清光绪年间以来,灾荒、战争就不断折磨河南人。特别是抗战时期1942年的大饥荒、炸毁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,河南人流离失所,往周边省份迁移。“流民”往往形象很差,他们一无所有,难免会用一些非正常手段谋生。现代人的祖辈最先给他们“差评”。

电影《一九四二》剧照。张国立饰演的河南人流民形象。

当代“河南人”的不良印象是新时期的流动人口塑造的。改革开放后,湖南人、江西人、四川人、安徽人、江苏人、湖北人一般都会流向珠三角或长三角。而“河南人”不是这样,流动无稳定方向,而是四面八方,像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陕西都有相当重比例的“河南人”涌入,人们与散步各行业的河南人交往的几率大增。他们的性格、习俗与当地迥异,磨合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土著的抱怨杂音,经媒体放大后迅速标签化。

就像国家行政学院专家龚维斌说的那样:“人口流动会产生扩散效应,负面新闻也更容易被传播,个人的缺点被放大了,上升为其籍贯地的缺陷,并形成一些个体的错觉。”不过流动能制造错觉,也能消融矛盾,随着交往的加深,流动的“河南人”不可能永远是“河南人”,“河南人”土著化就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。

三、交流增多会消解隔阂,谈“河南人”色变,也许只是调侃

当人们张嘴说出“河南人”的缺点,有时不完全是真的生气,而是拿来调侃,当做谈资,因为每个人接触到的河南人并不一样。与TA初次交往,有的往往会拿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“河南人”印象故作试探,内心并没有根深蒂固的成见。而受取笑的“河南人”有时未必介意,毕竟标签化的想象未必会对生活造成困扰。

特别是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年轻网民,他们身边接触的河南人,已并不全然是十几年前的模样。网上有大量对“河南人”形象感到好奇的提问。

他们或许并没有与河南人交往的恶劣经历,但看到网上的一些差评,发现与生活经验不符,故而提问。“河南人”的不良形象已经冲破集体记忆的藩篱,开始在互联网一代心中小心翼翼地经营别样的记忆,至少要变得与全国各地的地域标签一样,能为人平静地接收。

近年来涌现的本省人对外省人印象地图表明,事情正在起着变化,外省人对“河南人”的看法不再是铁板一块,而是丰富多彩,富有个性。

天津人心中的中国地图。

福建人心中的中国地图。

不过从最近官媒不厌其烦地强调13名感动中国的河南人来看,河南人的“差评”空间还很大。光靠嘴去说“河南人”的好并不能消除偏见,还得做更实在的事儿。如果不提振经济与教育,抹匀资源分配,更多几十年前的不良形象,说不定会还魂当今“河南人”,加固这一群体在鄙视链的末端地位。

结语:“河南人”单独跳脱出来,之所以比其他地方更让人印象深刻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因是遗传了其祖上独有的“流民”谋生技能。从现实的角度来看,河南发生的负面议题借媒体的炒作,在全国人民脑中营造了片面的共同想象。“标签”一旦形成,要清除掉,不是多办几次“河南”感动中国活动就能做到的。

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

查找你丢失的 iPhone 或 iPad
#听劝,这个公司值得去吗#沐瞳科技怎么样?想了解下公司氛围咋样,加班多不多?一般
新买的手机如何正确充电? ➡️

友情链接